网站首页
一层建房图
二层建房图
三层建房图
四层建房图
高典别墅图库
一亩田盖房
»
网站首页
»
≡≡别墅室内设计≡≡
›
大鹏乡--鹏城的缘起
大鹏乡--鹏城的缘起
本文来自
http://sz.bendibao.com/tour/20061010/ly11221.asp
大鹏所城位于大鹏半岛,占地11万平方米,原称“大鹏守御千户所城”属军事要塞,筑于明洪武二十七年(公元1394年),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,深圳今又名"鹏城"源于此。明代大鹏所城有武略将军刘钟、徐勋清代的大鹏所城有赖氏“三代五将”、刘氏“父子将军”等明清两代十几个将军,所城因之享有“将军村”的美誉。现尚保留有西南,东三个明代城门和部分城墙,大鹏古城雄伟庄重、风格古朴的城门(南门、东门、西门)和明清时期民居保存完好;狭窄蜿蜓的小巷以青石板铺就,宁静古朴;数座建筑宏伟、独具特色的清代"将军第"有序分布。其中以抗英名将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最为壮观,该将军第有150年的历史,拥有数十栋屋宇、厅、房、井、廊、院等,其中牌匾众多,雕梁画柱,是广东省不可多得大型古建筑。此外,古城内还有侯王庙、天后宫、赵公祠、参将署等一批古迹可供参观。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大鹏所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卫所;是研究明代卫所军事制度的重要题材;清代的大鹏所城及所城的赖恩爵将军取得了鸦片战争首战——九龙海战的胜利,是深圳历史最辉煌的一页,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;古城还保存了独特的民俗文化,是领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古城的语言也非常独特,是研究古代“军语”的“活化石”……
1995年,大鹏所城被定为“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;2001年6月25日,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;2003年10月8日,大鹏所城所在的鹏城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;2004年6月28日,大鹏所城被评为“深圳八景”之首。
鹏城的缘起:
据史书记载,明朝建立以后,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总结历代军事建制与边防屯守的经验与教训,创立了“卫所”制度,以分屯设兵,寓兵于民。在这种卫所制度中,朝廷令卫所中的军士三分守城,七分屯军食粮,广泛地控制沿边沿海的要害地位,以达到保卫国家疆土的目的。“卫”之全称为卫指挥使司,一般有军士5600人;“所”之全称为守御千户所,一般有军士1200人。卫所制度中,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,终生拥有。不仅如此,这种职业还是世袭的,即作军士的父亲去世后,由其长子顶替军籍,兄去世后,则由其最大之弟顶替,若家中男丁全故或后继无人,还要到其原籍族中找人顶替。与此同时,军士的家属不列入民籍,而另列入军籍,称为军户。一旦成了军户,全家就要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,军户自然也不由地方管理,而属朝廷直辖,且不得随意脱离军籍。这样的卫所制度,为朝廷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兵源,以储备兵力,便于调遣。因为城内居民中的男丁世代从军,加上沿海一带战事频繁,因而所城之内尤其崇尚武风,且英雄辈出,大鹏所城亦不例外。据有关文献记载,仅清朝中叶,大鹏所城内就相继出了三个水师提督,四个总兵,十数个副将,千总等中下级军官更是多不胜数。卫所实行军事屯田制度,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、种子、耕牛等生产资料,屯田自养,这样,朝廷也可以省去一大笔军饷和运输军事物资的人力物力。
整个所城呈方形布局,占地10万多平方米,城墙由麻石与青砖砌成,墙基宽5米,墙体宽2米,墙高6米,整个城墙的周长约1000米。城墙上有雉堞(城垛)654个,并辟有马道,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城门,每个城门上有一座敌楼,每座敌楼两边设四个警铺。在所城外围的东、南、西三面,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、宽5米、深3米的护城河,河中四时灌水,以强防务。所城的北面虽然没有护城河,但却靠山,有着天然的屏障。
大鹏之桥:
大鹏古城周围的四座古桥大凡历史古城古镇,总少不了古老的桥梁。古代中国因为经济落后,且政府职能中社会公益事业并不重要。于是,耗资较大的学堂、道路、桥梁等的修建,主要靠民间自己集资与捐
资,这也是修桥补路成了古人乐善好施最普遍的一种方式的原因。这样的行善者,一般都要上家乘族谱与上地方志。大鹏所城周围的几座古桥,在《新安县志》等地方文献中就多有记载。例如关于荣荫桥,《新安县志•建置略》津梁条中就有记载:“荣荫桥,在大鹏城东,嘉庆10年(公元1805年)建”。
荣荫桥。荣荫桥在大鹏所城之东的三角潭畔。据说建桥的原因是这样的:当年驻守在大鹏所城的军士需要操练,但城内房屋密布,街市繁华,没有练兵的场地,而城外三面靠山,只有西坑河那边才有一大片平地,所城军士便将那片平地平整出来,作了操练的操场,称为校场。后来在所城以西又辟了一个校场,三角潭畔的校场便称为东校场。有了东校场,军士们每天都要涉过西坑河到校场练兵,将士们的衣服在过河时往往都会浸湿,操练时也很不方便。当时大鹏所城的守备赖英杨将军(即清代水师名将赖恩爵之父,后晋封振威将军)不忍军士受苦,就倡导并主持修建了这座石桥。从此,所城军士每日操练,再也不用涉河了。因此,荣荫桥也是古代将帅爱兵如子的见证。荣荫桥长约6丈,为三孔平架石板桥,桥的两头各有一个半月形的桥引,中间有两座高约丈许的橄榄形桥墩,颇为壮观。据说这种形状的桥墩可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。荣荫桥桥面有4尺多宽,分为三段,每段均架4条尺余宽的花岗岩条石,桥墩和石板均为花岗岩
砌成。整座桥气势雄浑,造型典雅,十分坚固。据说荣荫桥过去不但可以行人,而且车马也畅通无阻,直到前些年,有一台满载货物的拖拉机从桥上经过时,压断了两条花岗岩条石,只好用水泥预制板修补好。自那以后,人们在桥的两侧加了铁栏杆,在桥东头建了一个圆形门楼,加上铁门和锁,只供人行走,车辆一概不予通行,以保护这座古老的桥梁。当地的居民在谈到荣荫桥时很是留恋。他们说,村人小的时候都爱在这里玩耍,特别是男孩子,经常光了屁股,下河到桥下石缝里去捉螃蟹、大龙虾什么的。这里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大鹏人的童年欢乐。荣荫桥因军事操练而建,但它却福荫了百姓,成为鹏城、岭澳等半岛东部通往王母、深圳等地的重要通道,当地的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,说是经此桥出行,百事顺利,后来人们便将它叫为荣荫桥。
福隆桥。福隆桥位于鹏城村西北面,在荣荫桥上游数里处的黄泥潭。《新安县志》载:“福隆桥在大鹏城西北,土名黄泥潭,嘉庆十六年(公元1811年)监生王广勋建。”福隆桥也由花岗岩条石砌成,但规模比荣荫桥要小。桥的中间只有一个高约丈余的桃核形桥墩,上镶两段各四条尺余宽、丈余长的条石,连引桥全长不过3丈。不过此桥虽小,建筑得却十分牢固,历时170多年仍然巍然不动,后因修水库才改建。现在原桥址处尚留一条石板,东北处仍立着建桥时的石碑,碑上横书“福隆桥”三字,竖文“嘉庆十六年辛未岁春月”的字也清晰可辩。
登云桥登云桥在大鹏所城西侧,也是用花岗岩条石砌成,桥宽达丈许,跨度3丈有余,桥栏为铸铁成制,比荣荫桥整整大了一倍,可供车马汽车通行,当地村民称之为“大桥”。关于登云桥的修建,《新安志》的记载是:“嘉庆二十二年县丞余鸣九、守备张清亮倡建,”据说登云桥的修建,与大鹏出的另一位振威将军、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刘起龙将军有关。刘起龙是鹏城人,在抗御与平定‘洋匪’(即海盗、倭)、保卫海防有前后十几次大战中屡见奇功,嘉庆二十年(公元1815年),晋升为广东水师中营中军守备,不久升任崖州营参将。在战争间隙,他打算回乡省亲拜祖。当时的新安县丞余鸣九和守备张清亮听说刘起龙要“衣锦返乡”,为了便于上司的车马通行,遂将鹏城西门外的简陋木桥改建成一座牢固宽阔的石桥。于是,“征用民夫几百人,晓夜建桥”,桥的两头分别挂上四条各“宽尺余、长两丈”的花岗石条。这样,由八条花岗石条组成的桥面,既可以通马车,又坚固雅观。大概是为了取悦刘起龙将军,余、张两
将桥命名为“登云桥”,寓刘起龙“飞黄腾达”之意。后来,刘起龙返乡,见家乡的桥梁建得这样好,并有了这样一个兆头很好的名字,果然对余鸣九、张清亮赞赏有加。解放后,这座桥不适宜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行,1960年代,鹏城人便在登云桥的基础上以钢筋水泥筑就了一座比较大的桥梁,五吨大卡车通过此桥,也稳稳当当。当地民间传说,人经过此桥,必将会有“好运”来临,因百登云桥十分出名。
在大鹏还有生态园与茶庄,环境十分优雅温馨,游玩之余可以体验一下那里的特色菜——窑鸡、窑虾,还可以垂钓、喝茶、吃农家菜。过荔枝节。另外,这里离金沙湾、大小梅沙很近,可以吃到海鲜一条街的新鲜海鲜。
[
本帖最后由 007 于 2007-2-6 12:13 编辑
]
没有 大鹏村 这个名词
哪里来的信息啊,这些错误,哎
大鹏村应当是解放前的叫法了
想必楼上是大鹏人吧
我是大鹏新生代了
大鹏 解放前 是叫 大鹏乡 好不,
哎,当年属 惠阳
多谢指正
没有,现在 黄歧塘 第一排老屋里还挂着一个 那时的门牌,你可以去找找见证见证
那还得去看看啊
网站首页
|
一层建房图
|
二层建房图
|
三层建房图
|
四层建房图
|
高典别墅图库
|
一亩田盖房
(
粤ICP备13029010号
)
深圳高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原创设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: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大道龙城金地中心1901